乳腺结节缩小、睡眠改善、情绪稳定:营养微生态干预带来的三重改变
作者:张娣
乳腺结节
乳腺增生症(HMG)是乳腺正常发育与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良性疾病,临床以乳房疼痛和结节肿块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对其诊疗强调分层管理:轻中度患者以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干预为主;重度疼痛患者虽可药物治疗,但现有西药存在内分泌干扰和不良反应等局限。对于乳腺增生结节,手术切除虽能去除局部病灶,但由于该病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单纯手术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术后复发风险较高。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探索能够调节内分泌平衡、有效预防复发的综合管理方案,这已成为当前乳腺增生症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1-2]
案例展示
从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女性的身体不仅承载着自我的生命轨迹,更孕育着新的希望。孕期与哺乳期,是女性一生中激素水平波动最为显著的阶段,这也使得乳房这座承载着母爱的“粮仓”,成为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詹女士(化名)在25岁时发现乳腺增生,既往伴有经前乳房胀痛。首次生育后,她成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纯母乳喂养,过程顺利,未发生乳腺炎。2022年5月,在她34岁、怀二胎孕7周时,体检首次发现乳腺结节。鉴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刺激结节生长,她在整个孕期保持了定期复查。所幸的是,结节在整个妊娠期间大小稳定,未出现增大迹象。
2023年1月29日,詹女士顺利分娩,并再次开启纯母乳喂养。在长达19个月的哺乳期内,她坚持定期体检。2023年7月25日的报告显示,乳腺结节为BI-RADS 3类,多发,其中左乳2点钟方向结节最大,约6mm*5mm。尽管哺乳顺利,但产后身体也出现了一些亚健康状态,如容易疲劳、身体疲劳时手指关节疼痛、体重偏轻(波动于43.5-45kg,身高154cm)、食欲一般及大便不成形等。鉴于结节在哺乳期内保持稳定,她决定继续观察,计划待彻底断奶后再行干预。

2024年7月28日,在哺乳19个月后,詹女士开始给二宝断奶。断奶过程历时约3周,但之后半年内仍偶有安抚性吸吮行为。断奶后,她于2024年8月27日进行了乳腺复查,这次检查结果出现了“分歧”。一家医院(祈福医院)的超声报告将结节评级为BI-RADS 4a类,接诊的乳腺外科医生建议进行微创手术切除。而在另一家权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复查结果仍判定为3类,大小相近,约7mm*5mm,医生则建议3个月后复查。

面对不同的医疗建议,她经过权衡,选择了更为保守的方案,暂不进行手术。
然而,选择观察并不意味着被动等待。自2024年9月中旬起,詹女士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主动干预。核心方案是以微生态制剂为主的营养微生态干预方案,具体为:
第一个月使用“硫磺菌”配合“乳酸乳球菌乳亚种 AD - 839、格氏乳杆菌 TTYS - 839 + 多元营养复合剂”。至2024年10月6日,詹女士自觉身体疲劳状态得到改善,体重也有所上升至45.8-46.8kg,但肠道功能改善尚不明显,大便不成型情况依然存在。
随后调整方案,主要使用“硫磺菌”并配合“脆弱拟杆菌BF839+鼠李糖乳杆菌TT628制剂”(期间因两次感冒,各有十余天暂停),干预效果在短期内开始显现。肠道状况迅速好转,三天后大便即成型。此外,她还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显示鸡蛋中度不耐受),开始回避鸡蛋摄入。在后续两个多月的干预中,她的整体健康状况持续向好:胃肠道不适(如胀气、里急后重感)减少,睡眠质量提升,情绪变得更为平稳,发脾气的冲动显著下降。
经过4个月的积极干预,2024年12月25日的乳腺超声复查带来了积极信号:结节评级稳定在3类,且左乳最大结节缩小至6.5mm*4.6mm。这一结果增强了她的信心,她决定继续保持“硫磺菌”加“脆弱拟杆菌BF839+鼠李糖乳杆菌TT628制剂”的方案。

在接下来的半年(2025年1月至6月),她虽因感冒等原因偶有中断数日,但基本坚持了该方案。2025年6月26日的再次复查显示,结节继续保持3类评级,最大结节进一步缩小至6mm*4mm。鉴于结节已持续稳定并呈现缩小趋势,自2025年7月起,她停止了日常连续服用,转为在感觉疲劳时每月服用约一周的“硫磺菌”作为维护,使用后自觉对改善睡眠和缓解疲劳仍有帮助。

一位女性在两次孕育生命的过程中,与乳腺结节从“不期而遇”到“和平共处”,至通过营养微生态干预见证其向好。这不仅关乎一个结节的变迁,也清晰地揭示了一个现代健康理念:乳腺的健康,远不止于乳房本身,而是与肠道、免疫、内分泌乃至情绪状态紧密相连的整体性课题。
专业分析
在女性中,乳腺结节是相对常见的现象,大多数乳腺结节是良性的,但也有一部分可能是恶性的。对于无症状的良性结节,医生也一般仅给予观察,不做特殊治疗。然而,我们认为预防胜于治疗,在疾病的早期治疗可能预防后期结节增大、增多或恶变,而治疗有效的标志是乳腺结节变小或者消失。
3类乳腺结节是指乳腺内良性病变可能性较大,多为纤维瘤、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等良性病变,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较难自行消退。乳腺结节的成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一些情绪因素、不良饮食习惯会诱发乳腺结节的发生,比如工作或生活压力大,长期存在易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激素水平紊乱。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也会导致机体慢性炎症增加,免疫失调,诱发乳腺结节的形成。人体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它不仅在局部发挥作用,还能通过代谢、激素和免疫信使等进行远距离作用影响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3]。
从内分泌调节角度,构成雌激素代谢菌组的肠道细菌所产生的 β- 葡萄糖醛酸酶(GUS)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s)将葡萄糖醛酸化的雌激素(E)释放到肝脏,直接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3]。当益生菌优化肠道微生态后,能有效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减少雌激素在肠道的重吸收,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负荷。这一机制对雌激素依赖性的乳腺组织异常增生具有根本性的调节意义。
在免疫调节层面,微生态干预可能建立了系统性的抗炎环境。朱红硫磺菌是大型食、药用真菌,朱红硫磺菌多糖具有显著的刺激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能有效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天然免疫调节剂资源[4];慢性低度炎症是乳腺问题发展的重要土壤,特定菌株及其代谢产物能够调节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5-6],这种免疫稳态的恢复不仅直接抑制了乳腺组织的异常变化,也有效改善了全身的炎症状态。
肠道屏障功能的修复是另一个关键环节。脆弱拟杆菌通过修复肠粘膜、改善肠道通透性,减少了内毒素入血[7],降低了机体的代谢负担。同时,健康的肠道环境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为机体自我修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脑-肠轴"的情绪调节作用。文献报道,鼠李糖乳杆菌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代谢,能够平稳情绪、改善睡眠质量[8]。这种中枢状态的优化,有效阻断了"压力-内分泌失调-乳腺问题"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良性的健康反馈机制。
营养微生态方案并非直接“治疗”结节,而是通过微生态制剂多层次、系统性地重塑了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根源上改善了促使结节发生和发展的内在环境。这体现了从“治病”到“治人”的现代健康管理理念,也为非手术管理乳腺增生相关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05):517-524.
[2]辛良厚,.手术与药物联合在乳腺增生结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当代医学,2020,(28):184-185.
[3]Fernández-Murga M L, Gil-Ortiz F, Serrano-García L, et al. A new paradig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breast cancer: β-glucuronidase enzyme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J]. Pathogens, 2023, 12(9): 1086.
[4]丁祥.珍稀食药用真菌朱红硫磺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04):311-317.
[5]孙长春.一种朱红硫磺菌及其应用[P].中国:202110288535.3,2021,6(12).
[6]Qu D,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Bacteroides fragilis against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their potential functional genes. Food Funct. 2022 Jan 24;13(2):1015-1025.
[7]Hu J, et al. Gut microbiota-derived 3-phenylpropionic acid promotes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via AhR signaling. Microbiome. 2023 May 8;11(1):102.
[8]Ranuh R,Athiyyah A F,Darma A,et al. Effect of the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IS-10506 on BDNF and 5HT stimulation role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the gut- brain axis. Iran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9, 11(2):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