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卧床绝望到迪士尼圆梦,营养微生态重建14岁双相障碍少女的生命希望

病例讨论 Jul 10, 2025

作者:颜倩英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症是一种抑郁症、狂躁症交替发作,具有较高的疾病反复发作率,还会时常伴随躯体出现病变的慢性精神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在成年群体与青少年群体中有着极为接近的疾病流行率,12岁之前双相情感障碍病发率约为10%,其中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发高峰时期为15~19周岁。[1]

案例展示

2025年1月,初见这个身高160cm的女孩小忆,形销骨立。

据孩子既往病历,2024年7月,14岁的小忆因"厌学、情绪低落1年"在我院心理门诊复诊。当时她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困难、情绪压抑和睡眠障碍,被诊断为"焦虑抑郁状态",开始接受心理咨询。然而到7月14日复诊时,症状仍在持续,甚至出现了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和偶发的自杀观念。

孩子母亲回忆道:从2024年9月开始,小忆的焦虑失眠症状加重,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虽然心理科医生认为暂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孩子的状况却每况愈下:集中力下降、体力极差、消化不良,甚至出现了轻生念头。此外,她的血压低至86/54,这让很多医生不敢轻易用药。孩子每天仅能勉强进食一餐,大便3天才排一次;整天昏睡,连走路都喘,感冒一次能睡上一整天。

母亲无奈地说:"这孩子,我快养不活了!"

2025年1月1日,小忆因进食极少、营养不良来我科就诊,开始尝试营养的方法干预疾病。但到1月20日时,GFCF饮食(无麸质无酪蛋白)、回避不耐受食物并配合普通益生菌的干预方案进行了 1 - 2 周,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月3日,小忆的情况继续恶化,仍然每天只吃一顿饭,长时间睡眠,出现心慌、耳鸣等症状。血压持续偏低,吃了东西后症状才有所缓解。小忆妈妈满心焦急,希望能增加营养液补充能量。我告诉她,营养液只是权宜之计,建议把普通益生菌更换为功能更强的以二代菌为主的混合制剂。

也许是有之前的干预作为基础,更换新方案后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第三天小忆就出现了晨起自主进食的情况,尽管因处于月经期,手脚发凉,一整天都待在闺房,但起床和食欲方面的进步让人看到了希望。两天后的2月8日,为了参加cosplay活动,她第一次主动走出家门。到2月27日,我们观察到更关键的转变:虽然小忆又变得虚弱,没胃口吃东西,但她不再阅读悲伤小说,自杀念头完全消失,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小忆的家人虽对营养微生态疗法持怀疑态度,但时刻关注孩子的小忆妈妈观察到了孩子的点滴变化,选择继续相信、坚持治疗。

进入4月后,小忆的恢复进入巩固期:4月12日,她的情绪已经趋于稳定,开始自主整理房间和网购个人物品。到4月24日,饮食状况显著改善,午晚餐进食量增加,并开始尝试骆驼奶等耐受食物。这时由于表现出持续向好的趋势,家长因经济因素考虑停用二代菌为主的混合制剂。我向他们解释,此时菌群尚未稳定,建议一年后再减量,否则病情反复得不偿失,若能搭配 SCD 食疗效果更佳。家长最终选择继续目前饮食+微生态制剂的方案。

5月成为小忆康复路上的重要里程碑:5月16日,她把微信头像换成了阳光图案;5月25日,主动规划了上海之行;5月30日,她顺利完成了这次长途旅行。从最初卧床不起,到现在能够长途旅行,这个转变让所有人都感到欣慰。

作为小忆的主治医生,看着孩子从绝境回身,我百感交集。在精神疾病干预中,家长的支持和陪伴至关重要。小忆的妈妈在整个过程中承受着巨大压力,但始终坚持,给予孩子耐心陪伴和信任,这为孩子的康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盾。

后记

文章定稿之际,小忆妈妈发来最新进展:孩子6月已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更相约同学公园游玩。看着微信里真挚的感谢,我深知医患同心才是治愈的关键——正是母亲的坚持与孩子的努力,让这场生命重启成为可能。

专业分析

情绪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如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但存在疗效不佳、易复发等局限。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GM)在维持健康中起关键作用,其失衡与情绪障碍密切相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表现为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其中对抗抑郁药无反应者厚壁菌门丰度减少,色氨酸代谢异常。而产丁酸菌可能通过促进神经发生改善症状。微生物-肠道-大脑轴(MGBA)是肠脑双向沟通的重要通路,通过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实现调控。肠道菌群能调节神经递质及其前体,分泌短链脂肪酸(SCF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活性物质影响脑功能。[2]

目前传统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虽安全性良好,但对纠正菌群失调效果有限[2]。因此,开发功能更强的菌株以提高治疗效果成为迫切需求。案例中小忆起初使用饮食调整+普通益生菌调理,未见明显效果,更换二代菌为主的混合制剂后,病情才出现显著改善。这一案例印证了菌株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关键影响。

二代益生菌(NGP)指的是具有治疗性的微生物,具备独特且具有开创性的多靶点作用特征。脆弱拟杆菌BF839作为全球仅有已产品化上市的二代菌产品,是经病例报道到单臂研究到随机双盲研究到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验证能够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共患病的功能菌株[3-7]。此外,曾有病例报道:一名快三十岁、患双相 I 型障碍的女性,此前服多种精神科药物无效且有体重增加等副作用,接受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后症状消失并停用药物,几个月观察期内未复发[8]。案例中小忆使用的混合益生菌制剂含十几种菌株,这种口服混合益生菌制剂开创性地模拟了粪菌移植(FMT)的治疗原理,同时避免了传统FMT的侵入性操作风险。

小忆的康复历程表现出了营养微生态干预的时效性特征:20天内快速缓解核心症状(自杀念头消失、睡眠改善),3个月实现社会功能重建,持续干预则确保疗效稳定维持。这一案例为情绪障碍的微生态治疗提供了"快速起效-功能恢复-长期稳定"的干预范式。

参考文献

[1]孙晓敏,.青少年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特点和治疗【J】.智慧健康,2022,(01):191-193.

[2]Zhao J, Liu J, Feng J, Liu X, Hu Q. The gut microbiota-brain connection: insights into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bipolar disorder. Front Psychiatry. 2024 Nov 5;15:1421490. doi: 10.3389/fpsyt.2024.1421490

[3]邓宇虹, 林楚慧, 操德智. 脆弱拟杆菌(BF839)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有效性的初步临床研究. 癫痫杂志, 2021, 7(4): 288-295.

[4]陈鸿,操德智. 脆弱拟杆菌BF839辅助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D].汕头大学,2022.

[5]林楚慧, 曾婷, 吴倩仪, 邓宇虹等. 脆弱拟杆菌839治疗新诊断“可能的自身免疫相关癫痫”的疗效. 癫痫杂志, 2022, 8(4): 298-304.

[6]Lin, C, Zeng, T, Deng, Y. Improvement of epilepsy secondary to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with intestinal microbiota preparations: a case report. Acta Epileptologica 6, 12 (2024).

[7]洪桢.脆弱拟杆菌BF839和鼠李糖乳杆菌复合制剂添加治疗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研究初步成果汇报 [R]. 神经免疫与感染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诊疗热点培训会 [C]. 四川成都,2025.

[8]Parker G, Spoelma M J, Rhodes N.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bipolar disorder: A detailed case study[J]. Bipolar disorders, 2022, 24(5): 559.

标签

二代菌临床前沿

二代菌临床前沿,是为关注营养微生态医学,尤其是二代菌(Next Generation Probiotics)与创新营养合剂,的临床医师、研究者与潜在受益者,提供的开放资讯创作、报道与分享平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