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发型癫痫性痉挛到LGS综合征,艰难的5年抗癫路,终获希望!营养微生态医学干预显奇效!
作者:王曼
晚发型癫痫性痉挛到LGS综合征
Lennox-GastautSyndrome(LGS综合征)是儿童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痫性脑病,仅有少数患者可独立生活,它最初由Lennox和Gastaut分别在20世纪描述并命名。该疾病的主要特征为:发病年龄早,幼儿时期起病,多发年龄1~8岁,最常见年龄是3~5岁,多种癫痫发作类型、脑电图广泛性慢的棘-慢复合波和智力障碍/发育迟缓 。80%~ 90%的 LGS综合征患儿持续反复发作[1],智力发育受影响,治疗较困难,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癫痫综合征。
2012年由Lennox-Gastaut 综合征基金会在美国发起国际 Lennox-Gastaut 综合征宣传日,这是一项全球倡议,定于每年的11月1日,主要致力于提高人们对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认识。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将LGS纳入其中。部分患者可由婴儿痉挛征或晚发型癫痫性痉挛,病情发展几年后可能转化为LGS综合征。
案例分享
近五年,十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两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宣告无效——这是一位9岁LGS综合征的患儿的求医简史,也是一家人与疾病斗争的艰辛缩影。当所有传统的治疗之路似乎都被堵死,癫痫发作被控制的希望何在?
曲折而漫长的求医之路
9岁8个月的患儿曜曜(化名)在5岁9个月时(2020年7月)初次发病,发作形式多样,包括大叫、双眼上翻、点头、双手上抬一下,10-20次/日,其他发作形式为:出现点头,身体前倾倒下,意识不清,持物掉落,持续5-10秒缓解,此后出现双上肢上举,有时跌倒,经常愣神。脑电图监测示:间断高度失律,监测到数次孤立或成串痉挛发作,诊断为晚发型癫痫性痉挛。从那一刻起,这个家庭的命运便与无数癫痫性脑病的患儿家庭一样,与反复发作的癫痫共存、在希望与失望间不断循环的漫长跋涉。除了不被控制的癫痫发作,曜曜的语言发育全面倒退,在发病前可简单沟通,到语言表达不出,仅可听懂简单的指令,行走不稳的状态。

在过去的几年里,曜曜在尝试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包括曾尝试过3个月的生酮饮食治疗,未能有效控制发作。于2024年05月在省儿童医院行ACTH冲击治疗(无效),此后德巴金+拉莫三嗪+氯巴占+唑尼沙胺四药连用,点头伴跌倒发作仍然时有发生。
于是在2024年07月31日在北京做了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参数一度调整至1.8mA,但是癫痫发作的控制并未见起色,此时的发作形式演变为突然向前倒地,持续掉落,意识不清,这种无时无刻可能出现的癫痫发作状态下,曜曜每日只能躺在床上或者沙发上,出门需要推车的生活状态,即使这样因癫痫发作导致的意外仍不可避免。而此时的曜曜的发育仍在持续倒退,独坐不稳,能扶站,扶走更加困难,语言仅能说2-3字,语速慢,自主语言较少。
曜曜妈妈说,曜曜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有效的抗癫痫发作药物,包括喜保宁(视野异常,无效),卫克泰(无效),妥泰(无效),左乙拉西坦(口服3-4天,不能抬头),ACTH冲击治疗,氯硝西泮,德巴金,拉莫三嗪,氯巴占,唑尼沙胺,布立西坦等;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对曜曜的治疗。
在2025年1月再次北上寻求可能的治疗方法,经过漫长的评估等待,医生告知对于已经9岁8个月的曜曜选择胼胝体切开术有效性和副作用均需要慎重考虑,当时医生建议可以考虑再次行生酮饮食治疗(曾经和氯硝西泮合用控制过1个月)。

到2025年6月来我院前,曜曜每天仍有5-7次发作,表现为突然向前倒地、双眼上翻伴上肢抖动、愣神等,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和安全。2025年6月25日曜曜来我院行生酮饮食治疗,入院后行脑电图监测:脑电图监测显示背景节律慢化,并存在大量弥漫性的多脑区的癫痫样放电,清醒及睡眠期均能记录到频繁的强直发作和肌阵挛-强直发作。

生酮饮食的挑战与新方案的探索
2025年6月25日,曜曜入住我科计划启动生酮饮食。然而,由于孩子长期偏食,只接受米饭和西红柿炒鸡蛋,对严格配比的生酮餐及营养粉极为抗拒。虽然住院期间其发作有所减少,但因无法保证摄入,导致精神状态差、体重下降,在7月10日左右无奈放弃了生酮方案。
面对这一困境,我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尝试微生态医学干预方案。我推测,长期的疾病与药物影响可能破坏了孩子的肠道菌群平衡,而“肠-脑轴”的失调可能与癫痫的难治性密切相关。此外,2023年的影像诊断报告也显示曜曜双侧上颌窦及筛窦内少许炎症,鼻咽样增殖体肥厚,提示患儿体内存在一个活跃的、可能已处于失调边缘的免疫系统。于是,在2025年7月10日,我为曜曜启动了包含BF839及鼠李糖杆菌的益生菌联合疗法,并缓慢加量。

20天后的转机:从肠胃到大脑的改善信号
微生态干预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奇迹,但其引导生命体自身的修复力量,有时会给出超出预期的答案。干预开始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随访,而最早传来的信号,并非直接源于脑电波,而是来自孩子的癫痫发作减少,精神状态的提升和那个肠胃的改善。
治疗一周后(7月16日),家长反馈孩子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最关键的变化在于癫痫发作后的状态:以往发作后需要10-20秒才能缓过神、恢复意识,而现在发作完意识能直接恢复。因拒食而下降的体重,在胃口改善后迅速回升了2公斤。
治疗近二十天后(7月29日),好消息接踵而至。家长兴奋地表示,孩子的发作“都比较轻”,次数也比之前少。以往严重的“点头伴跌倒”发作,现在大多转变为轻微点头后即刻恢复,因此很少再摔倒了。孩子的精神状态持续向好,“每天我还能带他出去玩一玩儿……现在我感觉比之前好很多”。体重也健康地增长,长得“胖乎乎的”。

综合评估,在未调整任何抗癫痫药物的情况下,通过约20天的微生态干预,患儿的癫痫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减少了90%以上。这个结果,无疑为LGS综合征及其他难治性癫痫性脑病的患儿的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更为更多在黑暗中前行的家庭点亮希望的灯火。
专业分析
LGS 综合征作为一种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对多种传统抗癫痫药物及国际公认疗法反应不佳,可能源于多方面因素。从生理层面看,其大脑神经电活动紊乱,脑电图呈现背景节律慢化及大量弥漫性癫痫样放电,这使得常规药物难以有效调控异常电活动。同时,长期疾病状态及多种药物使用,极有可能破坏了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影响 “肠 - 脑轴” 的正常功能,这为癫痫的难治性埋下隐患。
本案中因依从性差而中止的生酮饮食疗法,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据文献报道,生酮饮食治疗LGS综合征,无发作率约18.7%,有效率约68.9%;可以改善脑电图和认知功能,减少抗癫痫药物使用[2-3]。而《细胞》杂志报道的研究则揭示了,肠道菌群正是介导生酮饮食抗癫痫作用的关键环节[4]。患儿使用微生态干预后展现出显著效果,其背后的科学逻辑主要基于“肠-脑轴”的多重作用机制:通过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免疫调节及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等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5]。
曜曜的改善不是个例,早期就曾有学者报道使用肠菌干预,《超级难治的癫痫LGS综合征也可治愈! 创新疗法挽救了孩子!》案例文章,她对国内外激素治疗LGS研究分析,发现短程激素治疗LGS的有效率为50%~93.3%,无发作率为51.1%~70%,优于大多数抗癫痫发作药物疗效,但复发率可高达85%[6-7],而激素是经典的免疫抑制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自身免疫病,由此说明,大部分LGS可能是自身免疫相关性癫痫。此外,也有国内有文献报道,对于新诊断的怀疑自免相关性癫痫,肠菌治疗的一年无发作率为75%[8]。
曜曜的病程长达近五年,神经系统的重塑需要一个持续且稳定的环境。目前为期四个月的干预,已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初步成效,但这或许只是漫长修复之路的开端。肠道菌群的重建与“肠-脑轴”功能的稳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如果能将目前的微生态干预方案加上营养干预,坚持半年甚至更久,为大脑提供一个持续优化的内在环境,那么,不仅在发作控制上有望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时间将赋予生命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季涛云,姜玉武,蒋莉,等.Lennox-Gastaut综合征诊断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癫痫杂志,2022,8(03):187-195.
[2]Kossoff EH, Zupec-Kania BA, Auvin S, et al. Optimal clinical[7]management of children receiving dietary therapies for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epilepsy:Ketogenic Diet Study Groupll. Epilepsia Open, 2018, 3(2):175-192.
[3]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儿童神经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生酮饮食治疗儿童癫痫性脑病循证指南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 34 (12): 881-888.
[4]Olson CA,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Mediates the Anti-Seizure Effects of the Ketogenic Diet. Cell. 2018 Jun 14;173(7):1728-1741.e13.
[5]Zhu H, Wang W, Li Y. The interplay between microbiota and brain-gut axis in epilepsy treatment[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4, 15: 1276551.
[6]刘余财.钟建民.泼尼松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方案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部,2022.2
[7]滕雪宝,袁宝强等,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难治性癫痫的57例的疗效观察。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7,11(7):1103-11063.
[8]林楚慧、曾婷、吴倩仪、操德智、邓宇虹,脆弱拟杆菌BF839治疗新诊断“可能的自身免疫相关性癫痫”的疗效,癫痫杂志,2022,8(4):29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