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益生菌打败了脑袋里的抑郁“怪兽”--营养微生态医学治疗案例

成功案例 Sep 25, 2024

作者:颜倩英

                抑郁症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情绪压力、家庭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是引发郁抑症的几个主要原因。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中,大多数以服用药品为主要解决方案,但在这一途径之下,依然有些痛点需得到解决。临床上,对部分患者尤其是特殊群体进行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有时会存在一定困难。

案例展示

  近几年,抑郁症成为一种“时代症候”,被广泛地书写、解释,人们意识到这是真实存在的疾病,也看见身边的患者,而许多患者也开始愿意自审并主动寻求医疗帮助。

  2022年5月,36岁的郑先生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刚跨过“35岁职场荣枯线”,他逐渐察觉到自己陷入了抑郁的泥潭。家庭责任、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生活琐事等等,都有可能使得他渐行渐远于正常的生活状态。

  郑先生还是理智的,当意识到自己生病了,愿意主动寻求帮助。他选择使用药物治疗,那段时间一直服用人称百忧解的盐酸氟西汀。然而,百忧解并不解百忧,药物治疗没有能够解决郑先生的问题。

  2023年10月初,因为工作变动,郑先生的抑郁症状进一步加重,反复的情绪失控让他几乎无法胜任日常工作,生活也变得乌云密布,主要表现在: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食欲下降,只有在极度的饥饿感袭来时才勉强进食。此外,郑先生还频繁向家人表达不想活的想法,并展现了对家人情感的冷漠。他的关注点逐渐偏向生活的负面方面,且睡眠质量明显下降,面临着明显的睡眠障碍。

  病情的加重使得郑先生果断接受了调整治疗方案,开始每天服用1片(来士普)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二十天左右仍然没有改善,郑先生决定寻求新的突破口,于2023年10月底选择到营养科就诊。

  结合郑先生的病史和用药史,经过专业的评估,我推荐他使用微生态治疗,使用脆弱拟杆菌BF839+鼠李糖乳杆菌TT-628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微生态,通过脑肠轴改善情绪与心理健康。

  仅两周的时间,郑先生就有了收获:食欲明显改善了,这也坚定了郑先生继续选择肠道微生态治疗的信心。坚持了一个月之后,是他从“绝望”到“希望”的改变。郑先生的情绪逐渐好转,不仅重拾对生活的兴趣,还主动参与运动,建立了新的社交圈子,新的工作岗位也很快就适应了。其家人原先非常担心,现在看到他愿意跟家人互动了,还时不时出门参加朋友聚会,甚感欣慰。郑先生自己也表示,睡眠好了很多,基本没有再出现那种可怕的绝望感,他的生活已经开始焕发新的活力了!

  郑先生的抗抑郁胜利并不是个案,是微生态治疗在心理健康领域里的第N次成功实践,为深陷抑郁的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曙光。抑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不敢、不愿意主动寻求有效的帮助。治疗抑郁症的办法也很多,肠道微生态是其中一种安全且有效的办法。

专业分析

  众所周知,人体存在着血脑屏障,很多药物很难透过血脑屏障达到中枢。因此,微生物-肠-脑轴的提出,为研究脑疾病的发病机制、筛查新的干预靶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望“脑病肠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肠道微生物群已被探索为胃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人体各种器官的大多数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证据表明,由肠道产生的多种介质,如短链脂‍肪酸、肽和神经递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脑的功能。[1]‍

  一项针对40名健康女性的研究发现,拟杆菌的水平与大脑小脑、海马和额叶灰质增加相关,并且在看负面照片引发情绪反应后,焦虑、烦躁和愤怒的水平降低[2]。此外,高脂饮食已被证明可使大鼠前额叶皮层中的GABA水平降低约40%,并与拟杆菌的水平降低和类抑郁行为相关[3]。案例中郑先生通过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鼠李糖乳杆菌TT-628微生态制剂,情绪与心理健康得到明显改善。脆弱拟杆菌被证实在PH值≤5.5的条件下产生GABA,GABA除了可以作为神经递质调剂情绪和精神类疾病,还可以作为生长因子喂食邻近的共生菌,促进代谢短链脂肪酸,从而协同调节神经系统,而鼠李糖乳杆菌在pH值为3.6-5.2左右产生GABA,以迷走神经依赖性方式减少压力和抑郁样行为[4]。‍

  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近年来,随着抑郁症‍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加,肠道菌群成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新热点,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脑的功能,调节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行为。在常规的药物治疗途径之下,部分患者对药物无效和药物安全性的痛点问题需得到解决。郑先生的有效临床应用经验能够给解决这些痛点问题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方向。

参考文献

[1]Basiji K, etl. The critical role of gut-brain axis microbiome in mental disorders. Metab Brain Dis. 2023 Dec;38(8):2547-2561.

[2]Tillisch K, etl. Brain Structure and Response to Emotional Stimuli as Related to Gut Microbial Profiles in Healthy Women. Psychosom Med. 2017 Oct;79(8):905-913.

[3]Hassan AM et al. High-fat diet induc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ur in mic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microbiome, neuropeptide Y, and brain metabolome. Nutr Neurosci, 1–17, (2018).

[4]Strandwitz P, etl. GABA-modulating bacteria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Nat Microbiol. 2019 Mar;4(3):396-403.

标签

二代菌临床前沿

二代菌临床前沿,是为关注营养微生态医学,尤其是二代菌(Next Generation Probiotics)与创新营养合剂,的临床医师、研究者与潜在受益者,提供的开放资讯创作、报道与分享平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