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微生态解决方案

Feb 25, 2025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多因素性疾病。当身体的免疫系统对环境中的致敏原,如花粉、尘螨等过度反应,导致黏膜慢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痒、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和鼻塞等,而且症状可有季节性或者全年不定期发作。在一些情况下,例如接触过敏原后,患者可能还会出现眼痒、流泪、眼睛红肿和灼热感等眼部症状,以及喉痒、胸闷、咳嗽、哮喘发作等呼吸道症状。临床上,主要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免疫力及联合使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抗组胺药等治疗,但疗法短期有效却难持久、停药易复发,且激素依赖性强、抗组胺药有嗜睡等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

01菌株方案

1、脆弱拟杆菌BF839

2、格氏乳杆菌TTYS-839、乳酸乳球菌乳亚种AD-839、罗伊氏杆菌GYLB-131

3、朱红硫磺菌ttys-997,鼠李糖乳杆菌TT628、罗伊氏杆菌GYLB-131

02方案机制解析

过敏性鼻炎(AR)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鼻腔黏膜的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有关。正常情况下,鼻腔的上皮细胞像一堵坚固的城墙,阻挡外界有害物质的入侵。然而,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这堵城墙出现了漏洞,使得环境中的外源性物质(如花粉、灰尘、动物毛发等)能够穿过上皮屏障,进入鼻腔内部,从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当外源性物质进入鼻腔后,会激活树突状细胞(DC),这些细胞就像哨兵,发现入侵者后会发出警报,激活初始T细胞。T细胞随后分化为Th2细胞,这是过敏反应中的关键免疫细胞。Th2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IL-9和IL-13),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反应。同时,受损的上皮细胞也会分泌IL-25、IL-33和TSLP等信号分子,激活ILC2和Th2细胞,进一步传播过敏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被吸引到鼻腔,释放有害物质,导致鼻腔发炎。B细胞被激活后产生IgE抗体,识别并攻击过敏原,最终肥大细胞释放物质,引起鼻腔黏膜肿胀和流涕等症状[1]。

然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并不仅限于鼻腔局部。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黏膜屏障功能同样重要。肠黏膜屏障受损(肠漏)会导致有毒物质、细菌和病毒等进入血液,激活全身免疫反应。这种全身性免疫激活可能进一步加剧过敏性鼻炎的症状。目前,主流医学治疗过敏的方法包括抗组胺药、过敏原检测、回避、脱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但这些方法大多只能暂时控制过敏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过敏问题,还需从源头入手——平衡免疫系统和修复肠道黏膜。

肠道中的共生菌——脆弱拟杆菌,能够调节Th1和Th2之间的平衡,并在自身免疫疾病方面为宿主带来益处,被称为“免疫菌”[2]。这种细菌通过其独特的多糖PSA激活CD4 T细胞,促使它们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并分泌抗炎因子IL10,从而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和改善过敏进程中的炎症状况[3]。脆弱拟杆菌衍生的3-苯基丙酸通过激活芳烃受体(AhR)信号传导促进肠上皮屏障,保护肠道免受病原体入侵、食物抗原和毒素的侵害[4]。

罗伊氏乳杆菌通过抑制TNF和hdc基因表达进行特异性免疫调节,缓解炎性肠病,并通过增加丁酸产量,减轻气道炎症(哮喘)和 Th2 反应[9]。格氏乳杆菌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TGF-β3和IFN-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而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其对肠上皮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5]。乳酸乳球菌亚种是一种在免疫细胞中诱导多种功能修饰的益生菌菌株;通过诱导巨噬细胞活化,有效上调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基于CD4+ T细胞的适应性免疫。能够有效和安全地使用乳酸乳球菌亚种作为补充剂或食品药品,用于维持体内免疫平衡和预防肠道炎症环境[6]。

朱红硫磺菌是珍稀食药兼用真菌,其多糖成分具有显著的刺激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天然免疫调节剂资源[7];经实验验证,这株菌也对胃肠道炎症的确切疗效[8],改善肠道健康。麦角甾醇是朱红硫磺菌种最常见的甾醇化合物,其抗菌和抗炎活性,以及加速伤口愈合过程的能力,可应用在皮肤修复中[9],可以改善皮疹。鼠李糖乳杆菌是有临床研究证实、可用于过敏预防的益生菌推荐菌株[10-11]。

菌株联合中药酶解共生发酵可加强抗过敏作用。如金银花清热疏风解毒,治疗幼儿湿热型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总IgE、嗜酸粒细胞水平,且安全性高[12];香茅可抗炎抗氧化抗皮肤真菌,通过抑制蛋白酶从而发挥切断真菌-皮肤联系的作用[13];枇杷叶三萜酸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组织损伤,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14]。

过敏性鼻炎的微生态解决方案应用案例

点击病例卡/标题蓝字可查看案例详情:

《春天来了,过敏还会远吗?从指标变化看营养微生态如何逆转过敏性鼻炎!》

《解决儿童多种食物过敏及不耐受,只需要这样做》

《我是如何让食物过敏的彤彤从药罐子变回小可爱》

03菌株组合产品

益生、纾正、贝敏菲

制剂使用说明

益生

饭后20分钟,将本品加入45℃以下温水,搅拌后食用;建议每日1-2次,每次1包;建议服用周期1个月以上,3个月为一个周期,免疫性(过敏性)皮炎问题建议观察两个周期。

使用抗生素注意事项:避免与大环内酯类、喹诺酮、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类合并使用,可与B内酰胺类如青霉素、头孢,糖肽类如万古霉素等合用。

纾正

将本品加入45℃以下温水,饭后20分钟搅拌后食用;建议每日1-2次,每次1包;胃肠道方面建议观察3-6个月,其它免疫系统方面建议观察6个月以上,视观察变化情况可逐渐减量至停服。

贝敏菲

饭后20分钟,加入45℃以下100m1温水冲服建议每天2-4包,如果早期有调整反应,也可以从1包开始,逐渐加之全量,长期服用无副作用。如与其它药物同服请间隔30分钟如与抗生素同服间隔2个小时建议观察周期:3-6个月,视病情需要减停

温馨提示:

益生:适用过敏较严重、病程超过6个月的人群,尤其是伴免疫功能异常的情况,如经常容易感冒生病,每次生病病程都较长;

贝敏菲:适用一般过敏人群,尤其是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对牛奶和大豆蛋白过敏IgE明显阳性的选择贝敏菲;

纾正:适用伴明显胃肠道症状的、生长发育迟缓的过敏性疾病。

参考文献:

[1]Ogulur I, Pat Y, Ardicli O, et al. Advances and highlights in biomarkers of allergic diseases. Allergy. 2021;76(12):3659-3686. doi:10.1111/all.15089

[2]Deniz Erturk‐Hasdemir,et al. Finding a needle in a haystack: Bacteroides fragilis polysaccharide A as the archetypical symbiosis factor.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 ,116-119

[3]Erturk-Hasdemir & Kasper, PSA as the archetypical microbial symbiosis factor, Ann. N.Y. Acad. Sci. (2018) 1-14.

[4]Hu J, et al.Gut microbiota-derived 3-phenylpropionic acid promotes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via AhR signaling. Microbiome. 2023 May 8;11(1):102.

[5]Li L, et al. Lactobacillus reuteri attenuated allergic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HDM in the mouse and modulated gut microbes. PLoS One. 2020 Apr 21;15(4):e0231865.

[6]孙琳琳,一株格氏乳杆菌免疫调节作用及其调控途径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20(04).

[7]SAlTO Suguru,et al."Lactococcus lactis subsp.Cremoris C60 induces macrophages activation thatenhances CD4+T cell-based adaptive immunity," Bioscience of Microbiota, food and Healthadvpub.0(2022).

[8]孙长春.一株朱红硫磺菌及其在治疗消化道溃疡和结肠炎中的应用[P]. 中国: ZL202110330475. 7, 2021, 24(03).

[9]Sufkowska-Ziaja K, et al. Mycelial culture extracts of selected wood-decay mushrooms as a source of skin-protecting factors. Biotechnol Lett. 2021 May;43(5):1051-1061.

[10]Kalliomäki M. Probiotics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opic disease: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1;357(9262):1076-1079.

[1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65号

[12]张婷婷,刘岩,游洋,等.金银花口服液治疗幼儿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3,22(04):330-332.

[13]周玄,包文初,石夏如,等.香茅抗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中医,2023,55(24):24-30.DOI:10.13457/j.cnki.jncm.2023.24.004

[14]姚莹,张杰.枇杷叶三萜酸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激素依赖性皮炎豚鼠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及免疫失衡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4,23(01):29-33.

标签

二代菌临床前沿

二代菌临床前沿,是为关注营养微生态医学,尤其是二代菌(Next Generation Probiotics)与创新营养合剂,的临床医师、研究者与潜在受益者,提供的开放资讯创作、报道与分享平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