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遗传限制,3个月身高增长2.2cm——营养微生态医学干预案例

病例讨论 Aug 22, 2025

作者:张娣

矮小症

矮小症,医学上称为身材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2SD)或第三百分位数以下。矮小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长激素缺乏、遗传、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当前治疗以重组人生长激素为核心,辅以营养、睡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联合性激素、中医药及心理支持,但规范治疗率低、费用高、存在滥用风险。

案例展示

每个父母都怀揣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美好愿景,盼望着孩子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小曼是一个 5 岁 9 个月的小女孩,自她出生起,爸爸妈妈就对她的身高格外上心。妈妈身高 150cm,家族里还有堂妹只有 148cm、149cm 的情况,这些都像根弦,让夫妻俩从一开始就绷得紧紧的,就怕孩子遗传了这份 "矮小"。2岁就曾因为矮小看诊医生,辗转各大三甲医院和私立门诊,就诊过消化科、营养科等科室,在医生指导下参加课程学习,科学添加辅食。可担心的事还是来了:小曼出生后长得特别慢,近 9 个月里身高只长了 3.9cm,体重也才增 0.8kg,算下来年平均增长速率仅 5.1cm。到 2024 年 12 月 15 日因生长发育迟缓来门诊时,她的身高只有 101.9cm(-3SD),体重 13.7kg(低于 P3),远低于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达到矮小症诊断标准。追溯她的成长轨迹:

01 出生后 2-9 个月身高尚在 p3-10 区间

02 18 个月后却一路下滑至 p3 以下,生长趋势持续衰减

03 近 9 个月,身高仅增长 3.9cm,体重增加 0.8kg,年平均增长速率 5.1cm

04 2022-2024 年的年生长速率也仅为 4.7cm 和 5.0cm,明显落后

家长期望她成年身高能达到 160cm,可2024 年 12 月 15 日的骨龄检测显示,其骨龄比实际年龄小 2.2 岁,预测终身高仅 150.4cm。经检查和家长反馈,身高体重问题的背后,是一系列健康和营养的障碍:

01饮食上:每天仅喝 50g 奶,且喝奶后半天会腹痛,拒绝吃水果,虽补充维生素 D600iu,却未补钙。

02运动上:容易疲劳,运动量不足。

03其他方面:患有慢性鼻窦炎,经常习惯性叉腿。羊屎状大便,既往便秘到4岁,三天一次;IgG 检查显示,对小麦、杏仁、葵花籽、哈密瓜、西兰花、洋葱、金枪鱼等多种食物存在 1 级不耐受。

这些都提示小曼身体内部明显存在营养吸收、胃肠道功障碍能和免疫异常。长期的食物不耐受可能引发慢性低度炎症,干扰营养代谢,导致肠道炎症和吸收障碍。在本身遗传身高限制的基础上,让小曼生长发育更是雪上加霜 。

考虑到小曼曾经消化、营养、中医及普通益生菌干预均无明显效果,结合检查情况,我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营养微生态干预方案。

营养管理方面,首要的是保证均衡饮食,在此基础上严格做好饮食回避与替代,避开牛奶、小麦、杏仁、葵花籽、哈密瓜、西兰花、洋葱、金枪鱼等不耐受食物,用植物奶替代牛奶,选择其他安全食材丰富主食,同时想办法让她接受水果,确保营养均衡。

在营养补充上,制定了明确的营养补充剂方案,包括每天服用 1 粒维生素 AD,600mg 钙以及 1 袋多元维生素饮,在她原本补充维生素 D 的基础上,全面填补营养缺口。

在微生态制剂的干预上,选择更大剂量、更强功能的二代益生菌制剂(脆弱拟杆菌BF839、鼠李糖乳杆菌TT628),每天1袋,每袋10g。

生活方式上,运动以身体不疲劳为参考,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从低强度活动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增强她的体能;

睡眠方面,除了保持 21:30 入睡的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还每天为她补充 100mgγ 氨基丁酸,助力生长激素分泌。

同时,建立群随访指导机制,定期跟踪小曼的情况,解答家长疑问,并要求 3 个月进行复诊,以便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干预过程中,家长全力配合。三个月后复诊,小曼身高达到 104.01cm,增长了 2.2cm,不过体重 13.1kg,较之前下降了 0.6kg。据家长反馈,这段时间恰逢过年,小曼零食摄入较多,影响了体重增长。令人欣喜的是,小曼在多方面都有显著改善:身高百分位曲线增长了 2.6%,身高标准差增长 0.28SD,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大便由干结、羊屎便恢复为正常状态,这表明肠道功能得到明显好转;此外,生病次数也大幅减少。家长难掩激动之情。

打破营养障碍后,小曼的生长发育仿佛“开挂”一般!2 周后继续随访,从 2025 年 3 月 14 日到 29 日,短短 15 天,小曼身高就从 104.01cm 涨到了 104.8cm,足足增长了 0.7cm,这样的生长速度着实让我惊讶!体重也迎来了好消息,从 13.1kg 增长到 13.28kg,增加了 0.18kg,终于扭转了之前下降的趋势,开始稳步回升。

由于效果显著,家长将类似的方法用到了二胎身上,之前二胎也有消化不好的问题,现在食欲好了很多,体重增长也变得稳定。家长感慨道:“选对了方法太重要了,老大好了,老二也跟着受益,太感谢了!”

小曼的案例充分说明,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通过精准排查影响生长的潜在问题,实施涵盖营养管理、微生态调节、生活方式调整的综合干预方案,能够有效帮助孩子实现生长追赶,为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分析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身高偏矮的情况时,常常会先想到家族遗传因素,觉得 “父母不高,孩子自然也长不高”。不可否认,家族遗传确实对孩子的身高有一定影响,但这并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在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营养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

从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来看,小曼同时存在 “摄入减少” 与 “吸收障碍” 两大问题 [1]。一方面,IgG 检测显示其对小麦、杏仁等多种食物存在不耐受,而食物诱发的反应在儿童全身性过敏反应中占比达 81%[2],这种情况迫使她的饮食范围大幅缩小,形成不适当的排除饮食模式:每日仅摄入 50g 奶且伴随腹痛,拒绝水果,长期未补充钙质,直接导致钙、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摄入不足,难以满足骨骼生长需求。另一方面,既往便秘、乳糖不耐受及慢性鼻窦炎等问题,破坏了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造成营养吸收效率低下,形成 “摄入不足 — 吸收障碍” 的恶性循环。

在微生态营养干预中,在均衡饮食的同时规避过敏原,配合特定益生菌改善吸收功能,并补充关键营养素(维生素 AD、钙等)。这种个性化干预既避免了限制饮食导致的营养缺失,又有效解决了食物不耐受问题,实现了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同步改善。其中,补充的微生态制剂脆弱拟杆菌荚膜多糖(PSA)可激活产生 IL-10 的 CD4+Treg 细胞,从而调节免疫、降低炎症,并通过改善肠道黏膜、恢复肠道菌群生态促进营养吸收 [3-4]。在体内定植鼠李糖乳杆菌可以调节肠脑轴,缓解焦虑样行为 [5],改善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 [6]。

当孩子身高偏矮时,父母不必被 “遗传定终身” 的想法束缚。小曼的案例已经清晰地表明,即便存在食物不耐受、吸收障碍等问题,通过精准的微生态营养干预,依然能为孩子的生长打开新的可能。关键在于及时关注孩子的饮食与吸收状况,借助科学的手段打破营养困境。

参考文献

[1]Mehta NM, et alF;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Board of Directors. Defining pediatric malnutrition: a paradigm shift toward etiology-related definitions.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3 Jul;37(4):460-81. 

[2]Gargano D, etl. Food Allergy and Intolerance: A Narrative Review on Nutritional Concerns. Nutrients. 2021 May 13;13(5):1638. 

[3]Erturk-Hasdemir D, Kasper DL. Finding a needle in a haystack: Bacteroides fragilis polysaccharide A as the archetypical symbiosis factor. Ann N Y Acad Sci. 2018;1417(1):116-129. doi:10.1111/nyas.13660

[4]Chen Z, et al. Bacteroides fragilis alleviate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through restoring bile acid metabolism balance using bile salt hydrolase and inhibiting FXR-NLRP3 signaling pathway. Gut Microbes. 2024 Jan-Dec;16(1):2379566.

[5]Zhou B, Jin G, Pang X, et a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colonization in early life regulates gut-brain axis and relieves anxiety-like behavior in adulthood. Pharmacol Res. 2022;177:106090. doi:10.1016/j.phrs.2022.106090

[6]Shi J, Zhao G, Huang X, Li X, Ma Y, Yang K.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upplementation on Growth Performance, Immune Function,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Newborn Foals. J Equine Vet Sci. 2023;129:104501. doi:10.1016/j.jevs.2023.104501

标签

二代菌临床前沿

二代菌临床前沿,是为关注营养微生态医学,尤其是二代菌(Next Generation Probiotics)与创新营养合剂,的临床医师、研究者与潜在受益者,提供的开放资讯创作、报道与分享平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