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消失,脑电正常!营养微生态医学作为一线治疗儿童枕叶癫痫的案例
作者:田婷
枕叶癫痫
枕叶癫痫(Occipital lobe epilepsy )是放电起源于枕叶、具有特征性发作特点的一组癫痫综合征。临床上,枕叶癫痫发作主要表现为视觉症状,可出现幻视、发作性黑朦、眼球偏斜等,还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腹部不适等自主神经症状 [1]。若发作扩散到感觉运动皮层,可出现躯体感觉异常及复杂视听幻觉、眼向一侧强直性偏斜或阵挛,眼睑扑动,且可扩散到附近脑区,出现不对称性姿势性强直及自动症 [1]。儿童枕叶癫痫的病因复杂,按其病因可分为特发性(不明原因)和症状性(继发明确的脑部病变),其中特发性按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又可分为早发型(Panayiotopoulos 型)和晚发型(Gastaut 型)。早发型枕叶癫痫患儿发作时容易出现头眼偏转、自主神经症状;晚发型容易出现视幻觉、眼球阵挛、眼睑扑动、跌倒。[1]
01
案例展示
10岁女童小雨(化名)因"发作性肢体抽搐9月、视物模糊1周"于2024年4月来我院就诊。患儿9个月前高热(39.5℃)后首次出现肢体姿势性强直,意识清,持续数分钟。6个月后因为情绪激动后再次抽搐发作,并伴随头晕、恶心、心慌等自主神经症状。1周前出现发作性视物模糊,呈雾状改变,2-3次/周,以上发作形式均考虑为单纯部分性发作。
小雨足月顺产,出生后没有异常情况,没有癫痫家族史,生长发育基本正常。12小时视频脑电图显示:睡眠期两侧(左侧为著)枕、后颞区可见低-中波幅棘慢、尖慢复合波不规则散发。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排除血管迷走性晕厥和头颅MRI结构性病变引起的症状性癫痫后,确诊为"迟发性儿童枕叶癫痫"。由于不是大发作,且家属担心药物副作用,她一直未开始服用抗癫痫药。
从家长的反馈中,我注意到患儿长期食欲差、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合并多动症,另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同时血清学检查发现叶酸水平只有 2.54ng/mL(正常4.2-19.8ng/mL)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23.6µmol/L,正常值 4~15µmol/L)。提示存在营养不良,这可能与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和免疫紊乱相关。在全面评估患儿病情并充分沟通治疗方案后,我们决定尝试以微生态调节为核心的非药物干预方案:采用脆弱拟杆菌BF839联合鼠李糖乳杆菌TT628制剂,每日1次,每次1袋(10g/袋)。
治疗初期(1个月内)并不顺利,小雨出现了明显的调理反应(赫氏消亡反应):出现腹泻、轻微腹部不适、头痛、头晕、乏力症状,伴轻微手抖。这是身体在适应微生态治疗的常见反应,大概有10~20%人群可能会出现,胃肠道较差者会反应更明显些。家长经解释和安抚基本消除了疑虑和担忧,愿意继续坚持服用。小雨在坚持服用1月后腹部不适症状消失,虽然晨起后仍有轻微头痛头晕症状,期间出现过2次一过性视物模糊,呈雾状,但患儿自觉精神状态较前好转。服用40天后,小雨表示再未出现视物模糊、肢体抽搐现象,但仍有晨起后头痛头晕、腹部不适症状,治疗2个月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截至最近随访,小雨已持续10个月的稳定无发作状态。
启动营养微生态治疗的半年后,小雨复查 8 小时视频脑电图,睡眠期仅在右侧额极、额区为主出现 1 次低至中波幅不典型棘波复合慢波不规则阵发,范围较之前明显缩小(图1)。服用 1 年后复查,视频脑电图已经正常了!免疫力、注意力和食欲也得到全面改善。

02专业分析
从该案例的发病特点来看,患儿首次癫痫发作由高热(39.5℃)诱发,3个月后再次因情绪激动发作,这种由发热和情绪应激诱发的癫痫发作模式,结合患儿叶酸代谢异常、并长期存在的免疫力低下、肠道功能紊乱等表现,提示其病因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相关。有文献报道[2]使用脆弱拟杆菌839作为一线手段,治疗新诊断“可能的自身免疫相关癫痫”,一年无发作率为75%。脆弱拟杆菌可能通过改善宿主免疫系统发育发挥作用[3-4],而鼠李糖乳杆菌则可能通过调节GABA受体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5]。有学者提出:在无法获得神经抗体检测,或抗体检测为阴性而我们又怀疑免疫性病因的时候,可以给予患者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微生态制剂作为诊断性治疗,因为它相对激素、丙球、免疫抑制剂而言,更为安全、价廉、依从性高,同时还可改善共患病[2,6]。该例患者的成功预后就支持了这一点。
从临床实践角度,该案例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
(1)治疗效果与病程短正相关,国际抗癫痫协会最近发表的专家共识指出:自身免疫相关癫痫对抗癫痫药和免疫治疗通常均无效,因为对于这些缺乏明确脑炎特征的自身免疫相关癫痫的识别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诊断困境[7]。诊断不明则导致了治疗延误,后期即使正确的免疫治疗也无法逆转病情。这例患者能取得成功,是由于病程不长(仅9月),我们再次呼吁:不明原因的特发性癫痫要重点排除免疫性病因,因为早期的免疫治疗与良好的预后相关。
(2)初期赫氏反应的管理至关重要,早期可能有腹痛、腹胀甚至发作性一过性轻度增加,这些不会太严重,且大多在1-2个月可自然缓解,需要充分的医患沟通,支持他坚持治疗。
(3)微生态干预并不是抑制发作,而是对因治疗,起效相对较慢,大多数要1-2个月后起效。该患儿脑电图改善呈现"由广泛到局部,由频繁到正常"的渐进过程,提示免疫调整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需要时间。而长期治疗不仅没有明显副作用,还可改善患者其它的共患病,如该患者的食欲、注意力、抗感染能力均得到改善。
本案例为儿童癫痫的微生态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证据。它安全、有效、还可改善共患病,值得更多医生和患者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雅婷,蔡玥昊,方琼,等. 儿童特发性和症状性枕叶癫痫临床分析 [J]. 临床儿科杂志,2023, (09): 668 - 673.
[2] 林楚慧,曾婷,吴倩仪,等. 脆弱拟杆菌 839 治疗新诊断 “可能的自身免疫相关癫痫” 的疗效 [J]. 癫痫杂志,2022, 8 (4): 298 - 304.
[3] Mazmanian SK, Liu CH, Tzianabos AO, et al. An immunomodulatory molecule of symbiotic bacteria directs maturation of the host immune system[J]. Cell. 2005 Jul 15;122 (1):107-118.
[4] Erturk-Hasdemir D, Kasper DL. Finding a needle in a haystack: Bacteroides fragilis polysaccharide A as the archetypical symbiosis factor[J]. Ann N Y Acad Sci. 2018 Apr;1417(1):116-129.
[5] Zhou B, Jin G, Pang X, et a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colonization in early life regulates gut - brain axis and relieves anxiety - like behavior in adulthood[J]. Pharmacol Res. 2022 Mar;177:106090.
[6] 邓宇虹,林楚慧,操德智. 脆弱拟杆菌(BF839)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有效性的初步临床研究 [J]. 癫痫杂志,2021, 7 (4): 288 - 295.
[7] Steriade C, Britton J, Dale RC, et al.Acute symptomatic seizures secondary to 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nd autoimmune-associated epilepsy: Conceptual definitions[J]. Epilepsia. 2020 Jul;61(7):1341-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