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孩子妈妈的惊喜——营养微生态医学临床案例
作者:王洪
脑瘫
脑瘫(cerebral palsy)。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脑瘫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脑瘫儿的症状和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案例展示
出生波折 晴天霹雳
小林(化名) 男,12周岁。出生因为窒息缺氧,被紧急送到沈阳医大二院进行抢救,经过抢救处理医生交代说孩子没有问题可以出院了。可是孩子到三翻六坐都不会。当时地方医院给检查过说严重缺钙,补钙一段时间没有好转,14个月到沈阳盛京医院经检查,结果是混合型脑性瘫痪偏向于徐动型,对于家庭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一样!!!医院给建议是康复!
从2岁康复到12岁,经过十年不间断康复训练,妈妈在孩子的治疗上却毫不含糊,尝试各种方式方法的干预(例如针灸、刮痧拔罐、按摩、鼠神经、脑蛋白、生长因子等等)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迫不得已申请低保维持生活。虽然尝试了各种方式方法的干预,小林的变化并不理想,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虽然也有进步但不那么明显,时间的磨砺正一点点吞噬着父母和家人的信心和希望。

绝处逢生,重拾希望
经过这十年的康复,上网能查到的各种办法都努力的尝试过但都失望而归,家庭也不堪医疗康复支出的重负。没想到就在2023年1月14日阴历小年,有幸参加沈阳典亮未来康复中心的新年活动,遇到了营养微生态医学疗法,妈妈当时心存疑虑也不敢相信,但是考虑到孩子能试的方法都试了,还是不甘心放弃的选择了使用微生态制剂,顶着爸爸和姐姐的反对而坚持尝试。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收到孩子的变化让所有的质疑都变成惊喜!
干预第一阶段(2023.1.14-2023.4.20):
第一个月变化:消化规律正常,尿频尿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语言逻辑思维改善,手功能稳定性进步。
1.排便正常:大便量多呈条状。以前排便不规律,干燥便秘;
2.尿频尿急有改善:以前晚上不敢给喝水,现在晚上喝水也能一宿到亮。(说明:小林患有先天隐性骨裂影响尿反应)。大年初一在亲属家小林喝了2杯水,妈妈说晚上百分百尿床,结果一宿没尿,早晨起床才尿,尿量是平时的两倍, 20天只尿过两次床,很出乎妈妈的意料。
3.语言思维变化:会发问(你要干啥?谁给的?)自发说出让妈妈去上班,自己能照顾自己等语言,之前没有这些主动语言。
4.手功能变化:过年自己剥花生吃(以前都是别人给剥,手肌张力高不会用力);手的稳定性也提高了,训练拧螺丝的速度和方式较之前又快又稳,左手功能弱也能跟着右手配合。
第二个月变化越来越明显:
1.语言课上老师夸奖小林进步快,主动与老师频繁互动,声音大更清晰。
2.开始练习自己用勺子吃饭喝酸奶,之前尝试无数次都没成功。
3.突然能够自己用勺子把食物送到嘴里。
4.小林能自己手撕包装袋子,自己取出想吃的食物。
5.在车里自己会扳动开关开车锁。
6.突然能跟着音乐唱歌,随着音乐律动(以前不会)。
妈妈说:生病好几天没做训练,尝试性把勺子给小林,让他自己吃试试,没想到竟然在没有帮忙的情况下,自己用勺找到嘴。第一次感受到不训练不但不退步还进步了。妈妈感叹:服用一个半月的营养微生态医学疗法,小林的变化是肉眼可见,史无前例的进步。重新燃起了妈妈对小林未来能看到希望的机会。
第三个月变化:
7.眼神变化明显:眼神里面有光有精神。
8.动手意识强:自己找到笔本,执笔乱写乱画。
9.胆子越来越大,想法越来越多。

干预第二阶段:(2023年5月10日-8月10日):
5月份停用半个月(妈妈故意试一下看看会不会回到从前)
1.出门能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示好。
2. 学老师讲课,反问老师:这个字念什么?像老师一样教老师念字。
3. 好奇心越来越大,未知领域都有好奇心,经常提问题。吃馅饼时问是啥馅的?看到不认识的饭菜、物品都会问这是啥?那是啥?
4. 有自己的想法,能表达出来,不是被动接受了。不喜欢吃的说不喜欢吃,能说出喜欢吃什么。
5. 语言词汇形容越来越精准,自己说的别人听不懂时,会换个说法解释。比如说姐姐是“黑孩”解释“太阳晒”,“臭”解释“放屁”。
6. 有心眼了。借别人的扇子,想要回来,不直接说,而是自己说“太热了”!
间隔半年做评估,语言、智力、手功能均有提高。第二个月变化越来越明显:
1.自己拿勺吃饭。
2. 会拿功能筷子。
3. 拧开,拧紧瓶盖。
4. 会没事念叨儿歌,古诗(以前也不是不会,不愿意说)。
5. 听儿歌互动舞蹈。
6. 认识颜色并且准确说出来(以前一样颜色放一起可以,问是什么颜色,所问非所答)。
7. 会提问,人家给他评估问他会提问吗?他现场展示,妈妈你怎么了?为什么?干啥啊?
8. 这半年学会了几百个字(例:又,双,桑,木,林,森,女,好,安,口,回,因,囚,盒,皿,血,等等)。
干预第三阶段:(2023年8月-2023年10月):
1.语言清晰度和音量一直得到老师和朋友们的夸奖,现在可以和小度对话。
2.性格越来越外向,喜欢社交,主动和小朋友们打招呼。(残联以前来人参观,小林不理人家,今天老师说打个招呼吧,小林像领导一样,举手招呼)
3.现在组词也越来越丰富,放假几天,老师带着复习:老师说大,小林说大哥、大姐、大脚(还和老师示意他脚大)、大人等。
4.有自己的审美和主见,自己选择每天穿的衣服,帽子,不喜欢的不要。
5.举一反三能力提升,老师教字,学“贝”字,就知道找“财”,话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
6.懂得关心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看到妈妈不高兴的表情,就问妈妈:“你怎么了?”
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收拾玩具、用小吸尘器打扫卫生,学着用剪刀拆包装。以前不会拆包装,就用牙咬,用手撕。
干预第四阶段:(2023年11月-2024年1月):
1.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加: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穿鞋,本阶段尝试学习自己洗脸,虽然开始时如同天女散花般的洒水洗脸但经过练习现在会洗脸并搽干净。
2.自学能力提高:冬天出门每天都是妈妈给戴手套,忽然一天自己带上了手套,妈妈没有刻意教他,之前怎么教也学不会,自己每天看着妈妈给戴竟然自己学会了。
3.挑战新难度,学会用镊子:能准确的夹起来橘子瓣,榛子,玻璃球和细钢管。
4.独立在家超过五个小时:自己解决大小便、解决吃吃喝喝,冷了知道穿,热了知道脱,裤子脏了知道换,能跪走好几步。(妈妈通过监控观察)
5.语言越来越丰富,识字,记忆力也越来越好,手功能的精细动作稳定向好。
专业分析
众所周知,脑神经障碍疾病恢复困难,是因为人体存在着血脑障碍,很多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达到脑中枢[1],但随着“肠-脑轴”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达到“脑病肠治”。肠道微生物是指生活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它们通过代谢活动、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等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2]。在脑瘫儿中,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可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各种症状,如睡眠障碍、尿频尿急、思维障碍、语言障碍等[3]。
在我们所改善的众多脑瘫患者中发现,营养微生态医学疗法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脑的多项功能[4],包括肢体运动、免疫、平衡、肌张力、情绪、语言和认知水平等功能的大幅提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微生态制剂安全无副作用,尤其适合儿童的生长发育。该案例只是众多此类疾病案例中的一个,但根据他们的临床表现,让我们很欣喜的发现营养微生态医学疗法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滕晓霞.内吗啡肽-1类似物HDAPC的脑靶向纳米粒研究【D】.兰州大学,2009(S1).
[2]Khan R, Di Gesù CM, Lee J, McCullough LD. The contribution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the gut-brain axis to neurological disorders. Gut Microbes. 2024 Jan-Dec;16(1):2302801.
[3]周波兰,黄从付,彭远平,李寅虎,李秀云,汪培勤,伍根峰,焦光,.高通量测序探讨脑瘫儿童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10):1077-1082.
[4]Leal-Martinez F, Jimenez Ramirez G, Ibarra A. Nutritional Support System (NSS) as a New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Cerebral Palsy. CNS Neurol Disord Drug Targets. 2024;23(3):271-277.